郭可信纪念馆 - 纪念文集

怀念郭可信先生

发布时间:2025.10.02


清华大学  朱静

 

郭先生和他的名字一样,是我们可信任、可依赖的长者。

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,邓小平复出在中国政治舞台。科技工作者们丢开了文革给他们带来的伤痛,又满怀激情的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,争取将失掉的时间补回来。当时我所在的钢铁研究院的陈篪先生已从“一小撮”劳改队中解放出来,当他听到了我在蔡其巩先生指导下,在马氏体时效钢方面做的工作,就建议好好整理成文,投给物理学报。随之,我们将有关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写成了《18Ni马氏体时效钢的时效结构》一文草稿。但完成后,心中忐忑不安,对电子衍射图和衍衬像的分析、对文章的写法等都没有十分把握。郭先生当时是金属材料领域有名的电子显微学专家,我们就将写成的草稿寄给郭先生请教。郭先生乘他来京之际,特地约了蔡先生和我在他下榻的西苑饭店见面。这是我和郭先生第一次坐得这么近的面对面的交谈。看得出来,郭先生非常兴奋,一开始就夸奖了我们一番,这就是和陈篪先生一样的大师,他们没有门户之见,对后辈做出一点工作满心的喜欢,后来还听说,郭先生写了一封信给物理学报,用了很多赞誉之词推荐这篇文章。谈话中,也看得出来,郭先生详细地读过了我们写的文章,对文中的图片、分析文字,他逐个地加以评论和指点。离开西苑饭店时,我心里热乎乎的,一下午的谈话见识了又一位大师的风貌,既长了学问,又增加了信心。在我以后从事科研的生涯中,特别是写文章时,常常会回忆起这一次经历。

1984年和国内几位同行写了《高空间分辨分析电子显微学》一书,郭先生又满腔热情地为这本书写了序言。

我是幸运的,我的一生中遇到了许多好人、许多聪明的人、许多有学问的人,他们给了我很多教诲和帮助,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,他是让我永远怀念的人。


本文自《郭可信纪念文集》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版,2008年

未经郭可信教育基金会同意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


返回
电话:024-80239486
地址: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280号
Developed by LAM. Copyright © 辽宁材料实验室 | 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
辽ICP备20220053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