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可信纪念馆 - 纪念文集

往事如影

发布时间:2025.10.02

北京工业大学  张泽

 

往事如烟?仔细想来,其实不然。有些往事似乎永远飘不走,散不开。它总是深藏在心灵的一隅,时常如同影子悄然闪现,让人觉得心头一颤,眼圈一热……。

郭可信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了。而今年该是先生85岁诞辰。

记得先生80大寿时,弟子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北京,畅谈学术进步,回忆快乐时光,共祝先生健康。那师生间深厚情谊的一情一景还历历在目。可怎能相信,这活生生的一切,现在却都已经成了弟子们情感深处的一种温馨的回忆,一种永久的思念。

时光流逝,斗转星移。可我越发地感到,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了,但他的灵魂,他那孜孜不倦地追求学术的一个真正学者的灵魂,却一直在陪伴着我们。当我们困惑时,当我们兴奋时,当我们面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时,如同影子……。

屈指算来,从1980年做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开始,我跟随先生足足有四分之一个世纪。如果要问我对先生最敬佩的是什么?我想,当属他那贯穿一生的学术追求。

先生晚年时,曾在给弟子们的新年寄语中陆续讲过他的童年,他的学生时代,还有在战火纷飞生活中的痛苦,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梦想,响应“向科学进军”回国服务的一腔热血,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无奈与尴尬……。而从中贯彻如一的,是一位学者的科学追求。由此,才可以理解先生的过去、先生的苦衷、先生的欣慰、先生和弟子们之间的一切,一切。

记得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时,每到国庆、新年、春节,只要放假,先生就提出要召开全室学术研讨报告会。当时我们还不理解,这老先生怎么越是放假,他越来劲儿?有一次我陪叶恒强老师上机做了一夜的高分辨实验。凌晨天刚放亮,正是我们最犯困的时候,随着一串急促的脚步声,先生推开门问道:“怎么样?”其实,那意思翻译过来就是:“有什么进展?”看来他比我们还急!后来,弟子们逐步都体会到,那是先生的一句口头禅:“有什么想法?”“有什么进展?”搞得我们没什么结果可炫耀时,远远看到他,只好绕开,躲着他。谁成天有想法,有进展?

先生很严厉,但也很和蔼,关键是看什么时候。当你有理解不了的实验结果时,不管多奇怪的问题,他都会很和蔼地和你讨论。但是一旦你流露出畏难情绪,特别是表现出不严谨、不认真时,恐怕就要挨批评了。先生的批评有时甚至会很凶,听说会当面把你辛辛苦苦得到的照片撕掉,甚至让你感到无地自容。据说有位小师妹和小师弟就分别享受过这两种严厉的教育。可正是这种出于对科学严谨的严厉,才成就了他们以后的事业,这也成为先生对所有弟子们的警示教育。幸好,我没挨过先生的严厉批评,还总被“老张”、“老张”的称呼,搞得我心里直发虚。现在想来,不正是先生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,才使我们知道如何做科学的吗?

先生非常可亲,特别是在你和他刚结束一段很有学术意义的讨论之后。这种讨论,有时就在他家里。那时,你就有好运了。他会用一种充满父爱的声调,热情邀请你在家里共同进餐,你就可以享受师母的高超厨艺了!师母烧的菜肴很正宗,比现在很多高级饭店的还棒,色味香俱全,还特别讲究营养价值。直到现在,我们师兄弟之间,有时还在比谁在先生家吃的饭更好,感觉更棒。要知那个时代物质匮乏,能在先生家享受一顿美餐,实在是一种福分!

其实,弟子们当中,有人也有比较郁闷的时候。有的师兄弟论文研究工作做得比较顺利,别人就会看到先生跟他谈话时,总是笑眯眯的。他还会带着老花镜,坐在老式手提打字机前,亲自为这位仁兄写推荐信,联系出国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,能因工作优秀被先生选送出国,那可是莫大的荣幸!相反,工作不顺利而且心事比较重的师兄弟们,压力可就大了。其实这压力并不来自先生,而是来自他的弟子们之间。人们都会比,大家都一起进来,自己怎么会比别人差呢?后来,先生谈起这些事,还不无自豪地认为,他这叫“‘胡萝卜’加‘大棒’”的政策。显然,两种待遇都享受过的师兄弟们,不在少数。现在恐怕叫激励政策吧。直到现在,还真怀念当时大家你追我赶的那种科研激情。

要说最让人感到压力大的,是先生对一个人所作选择的不认同。我亲身经历了几个事例。由于种种原因,先生的弟子们中有人在一段时间,工作离开了科研一线。不管他们是承担起管理任务,还是进入商界或其他,那时,会看到先生很少谈及这些人,甚至有意回避他们。也许是因为这些学生早已毕业,况且早已成人,碍于面子,不便直言。但从他那一系列复杂的态度中,可以看出他的不满,甚至是气愤,不管以前他多喜欢这些学生。其实,人生的路有很多种选择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,某种选择也许仅仅是一种无奈,或者是一种尝试。但即使如此,先生也会不屑一顾。反之,如果他的某位弟子在学术上有什么新的成绩,不论他多久没有见到这位弟子了,也会像一位母亲夸耀自己的孩子那样,逢人便讲,而且谈起来是眉飞色舞,溢于言表。现在回想起来,其实先生不是对哪个人有什么意见,而是他凭着自己一生甜酸苦辣经历得到的深切感悟,在为学生的前途担心,怕他们走错了路,偏离对学术的追求。历史上,我们太缺少科学了!

由于自己和师母身体健康等原因,先生晚年很少参加社会活动,包括各种学术评价、院士遴选等。出人意料的是,先生对科学院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的活动,却十分关注,不仅积极参加活动,还亲自研究热点问题,发表犀利的见解。有别于大家通常看到的他晚年和蔼可亲的样子,先生剖析起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(包括不严谨的学术论文)来,言辞锋利,入木三分,直道其名,毫不留情。他毫不掩饰对学术粗制滥造、哗众取宠、不懂装懂等行为的深恶痛绝。他大声疾呼:这些人的学风品行会使国际同行看不起中国人,会葬送中国好不容易才有的科学!其实,先生深知这些人的打击报复之厉害,但他直言不讳,一身正气!有时我经常想,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最令人崇敬的品行是什么?不就是这“气节”二字吗?这方面,先生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!

其实,先生的严谨和学术追求,不仅是对别人的要求,对自己更是如此。直到去世的前几天,他久病后刚刚有一丝力气讲话时,就找人来托付最后一位学生的论文工作,甚至一边不停地咳嗽,一边颤抖着亲自修改学术论文,宛如一只蜡烛,直到燃尽最后一滴泪……。

回忆是忧伤的,回忆又是温馨的,回忆给人力量,回忆使人升华……。

现在,先生的弟子们,大都也已为人师。相信,先生一生执著追求学术的精神,如同影子,将永远伴随着我们,最好也能通过我们的传承,伴随着我们的学生,学生的学生……。

先生千古!

 

本文自《郭可信纪念文集》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版,2008年

未经郭可信教育基金会同意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


返回
电话:024-80239486
地址: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280号
Developed by LAM. Copyright © 辽宁材料实验室 | 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
辽ICP备2022005338号